格格党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大唐第一庄 > 第534节 萧瑀罢相

第534节 萧瑀罢相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原因有三,一好大喜功,只求军队布置的华丽,却不知道兵种配合,保障补给线。二,各将军没有实权,所有的决策要上报,而后才能实施。三,高句丽用了一个造反的小人物就换到了求和的机会。难道杨广这种笨蛋不知道,大军远征,无功而返。路上有多少民夫为运粮而死,大军往返浪费有多少。

看到这第五论,虽然李二与李元兴都认为,萧瑀有些理想化了。

在那个时候,杨广已经没有可能灭亡高句丽的。

但是,萧瑀对杨广失败的分析还是让人认可的。

萧瑀第六论:杨广无德,劳民伤财。大军出战,无功而回甚至坏处大于失败而回,数次征高句丽让杨广失了民心,失了军心。否则也不可能无力对付隋末的各路反王,隋之亡,不是亡在对高句丽的战争,而是亡在昏君!

萧瑀第二论:高句丽是喂不熟的狼,虽然称臣。但却是狼子野心。

无论在向大隋称臣,还是现在准备向大唐称臣,他们的心中就一直怀着敌意。

萧瑀第三论:高句丽不是小国。

事实上萧瑀这个理论在后世已经得到查证,在公远六世纪到七世纪,高句丽不算是一个小国了,他是有着中央集权,有着高度的政治、军事一体化的国家,已经拥有了与隋,或者是唐一争东亚霸主地位的国家。

特别是隋初,隋还弱小之时。隋中期。杨广大修运河劳民伤财,隋末天下大乱。初唐,唐有突厥为大敌,唐内部不稳,国内尚弱之时。高句丽绝对可以称之为一个大敌。

这一条,比第四条更加的诛心,这意思放在鞭子朝文字狱的时候,绝对可以被说成,只要隋加把劲,就没有大唐什么事了。

好在李二是明君,他竟然称赞萧瑀这第六论。

萧瑀第七论:征高句丽四大要点,第一,因地形不同而多方位考虑兵种,请兵部多试制不同地形使用的军械,而不要只求华丽。

第二,后勤是关键,辽城与建安已经占下,绝对不能还给高句丽。大量的存粮,随时为战争作准备。

更何况,高句丽有城一百七十六座,人口约七十万户,至少有三百五十万人。

萧瑀第四论:隋战高句丽,无论胜败,都是一种决心,也是对高句丽的一种削弱。为大唐灭高句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,大唐必灭高句丽。

这一条,才是真正可怕的,也是长安新闻报不敢发的原因。

萧瑀第五论:隋对高句丽第一战,是为压制高句丽的扩张野心之战,海路遇风暴而败。第二战,战线太长,战场不适应,指挥不足,高句丽多城以求和拖延战机,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。第三战,国内之乱,才不得不退。

第四战,如果没有杨广这种笨蛋,高句丽已经灭亡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